教育領域存在一個奇怪的現象:教練(coaching)和指導(mentoring)經常被混為一談。這種現象就好比將科學與數學視為思維完全相同的學科——不過這個話題在此我們暫且不討論。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某些個人、機構或課程宣稱這兩個術語可以互換使用。那麼,我們為何要關注這個區別呢?因為指導正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在本文撰寫之際,《國際教師培訓市場評估》剛剛發佈,其中多次提及導師資格證課程和導師領導團隊的建設。既然對兩者已做了一番探究,若不認真思考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無疑將造成資源的浪費。
教練這個概念最容易讓人聯想到體育領域,我們體育教師資格研究生證書(PGCE PE)課程的學員都能清晰地認識到教練與教學之間的差異。令人困惑的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想當然地認為所有教師都天然具備教練能力和指導能力。事實上,這兩種角色對從業者的要求截然不同,混淆它們無疑低估了教練工作的專業性。從領導力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個優秀的教練最關鍵的特質是能夠做到“去自我化”。教練需要學會退居幕後,他們不是舞臺上的主角,工作的重點也不應該放在展示個人經驗和能力上。一位高效的教練更像是一個無形的引導者,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推動學員前進。接受教練的過程是一段自我發現的旅程,通過這種短暫而專業的互動關係,學員不僅能夠學會制定目標,更重要的是能夠掌握實現這些目標的能力,從而獲得真正的成就感。
邁克爾·邦吉·斯坦尼爾2016年出版的著作《所謂會帶人,就是會提問》給了我很大啟發。他特別指出教練容易陷入“建議輸出狂魔”的陷阱(Stanier,2016,p60)。這種傾向表現為急於介入具體情境,通過分享個人經驗來指導他人,本質上是在說:“如果是我,我會這樣做,因為我過去就是這樣處理的。”這種做法無疑將關注點從學員轉移到了教練自己身上,使教練過程變成了展示教練經驗、方法和應對策略的舞臺。這與教練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馳——教練應該專注于幫助同事或學員通過自我反思來建立自信。在教育領域推行教練關係具有重要價值,無論是通過建立學生教練體系(這與現有的學生關懷機制高度契合),還是開展跨學部的同事教練項目。
如果說教練過程強調“去自我化”,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指導過程就要突出“自我”呢?答案是否定的。不過,導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經驗確實在指導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這一點尤其值得重視,因為目前市場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指導課程。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課程過分注重實操技能培訓,卻很少關注導師角色的身份認同這個根本問題。當然,學習處理實際情境的技巧、掌握應對挑戰的方法固然重要,但讓導師深入理解自己為何適合擔任這個角色同樣不可或缺。如果說教練關係要求教練運用“去自我化”的智慧,那麼指導關係則需要導師具備批判性反思的能力,能夠理性分析自身經驗,從而幫助學員發展出適合自己的實踐方式。導師與學員的關係往往需要較長時間來培育,當導師能夠與學員分享自己對過往經驗的深度反思時,這種指導關係才能發揮最大效用。這意味著優秀的導師必須擁有值得分享的經驗積累,這需要時間沉澱(當然,這也許只是我作為一個“資深”教育工作者的個人見解)。
在我看來,無論是擔任教練還是導師,都需要進行深度的身份認同反思。但是選擇走向教練還是指導的發展路徑,意味著重點的不同。我認為,培養優秀的教練或導師,不能僅僅停留在“怎麼做”的層面,更應該借鑒西蒙·斯涅克(Sinek,2011)提出的“黃金圈”理論,從“為什麼”這個根本問題出發:你為什麼要成為教練?你為什麼要成為導師?弄清楚擔任這個角色需要做什麼只是表像,通過培訓深入理解角色的本質,並建立個人與角色之間的深層連接,才是關鍵所在。
在此請允許我插入一個課程推介:我們教育學院開設的指導課程提供多種發展路徑,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獲得證書、文憑或完整的碩士學位。我們的課程不僅以研究為基礎,更重要的是將研究方法論深度融入課程體系。這與我們的培養理念完全一致:幫助教育工作者成為具有批判性反思能力的實踐者。如果您想要瞭解更多課程信息,歡迎點選連結。
貝瑟尼・凱利博士
白金漢大學教育學院課程主管
Bungay Stanier, M (2016), The Coaching Habit: Say Less, Ask More & Change the Way You Lead Forever, Toronto, Box of Crayons Press
Sinek, S (2011), Start with Why, London, Penguin